top of page

創業思維︱創業不要只挑簡單的事情做

創業是在創造一個產品、架構一個商業模式、建造一個偉大的組織。

如果產品解決的都是簡單的問題,那麼它幾乎不可能對這個世界有太多價值。


如果商業模式的每個環節都很容易,那麼它幾乎不可能有真正的利潤空間。


如果組織的人才、架構、制度、文化都是順水推舟,那麼它幾乎不可能擁有一致的方向、整合出巨大的力量。


因此,如果一路都挑簡單的事情做,最後得到的,恐怕就是一個平庸的產品、缺乏競爭力的商業模式,以及滿是濫竽充數的雜牌軍組織,當事情到了這個地步,幾乎很難扭轉。


因此,在關鍵的少數產品、商業模式、組織元素上,刻意挑難的事情做,是積累出長期價值,非常重要的方法。


— 節錄自Mr.Jamie's Blog


Recent Posts

See All

讀了那麼多年聖賢書,我今天忽然開悟:原來古今中外所有的經典書籍講的全是同一個道理:做人必須先搞定自己,才能搞定別人。 比如《孫子兵法》裏說:“善戰者,先爲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 意思是,真正會打仗的人,都是先讓自己成為一個不可戰勝的人,然後耐心等待敵人露出破綻。也就是說:我我們必須練好內功,待機而動。不失誤即爲戰神,以不變應萬變,恆強。 比如《道德經》裡說:“知人者智,自知

不是智商,不是情商,不是人脈,不是天賦,而是一個人堅韌不拔的能力。 進化論的創始人達爾文就說過,生存下來的也許不是最强大的生物,也不是最聰明的生物,而是能夠適應環境變化的生物。 尼采,現代西方哲學最早的奠基人之一,曾說過一句格言——“凡殺不死我的,必將讓我更强大”。 這些學者先哲們所傳達的含義,都指向了一個與我們人生息息相關的因素——心理韌性。 那什麼是心理韌性呢? 「心理韌性」,就是從逆境、矛盾

一個社會的商業越發達,人們就會越焦慮。 因爲商業的本質,就是製造和販賣焦慮: 教育機構在製造升學焦慮 整形醫院在製造容貌焦慮 房產中介在製造買房焦慮 保健商家在製造健康焦慮 培訓機構在製造知識焦慮……等等 未來的商業一定會越來越發達,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 因此作爲一個普通人,未來一定會越來越焦慮,這也是大勢所趨。 焦慮到一定程度就是精神問題,比如抑鬱……未來人們的精神問題才是最普遍的問題。 這還不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