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精選文摘》真正想做成一件事,請至少以5年為期進行規劃

前段時間我閉關修煉了兩個月,對我來說是一次收穫頗豐的體驗。

在深夜裡焦慮落淚,為自己的無能自責,對他人眼光的無視,爲更長遠目標篤定的力量。

這兩個月,乃至這一年,我對學習、成長、責任、思考,都有了更多體會,也有了更多共情的力量。

所以今天我想把我過去這段時間的最大幾點感悟,以及我自己的一些人生原則、邏輯、想法和規劃分享給你,希望可以給你一點小小的幫助。

01


真正想做成一件事,請至少以五年爲基數進行規劃

五年,是把一件事做得“有點起色”的基本投資。

今年看了很多書,非虛構居多。看多了就會發現,不論是作家也好,畫家也好,企業家也好,高管也好,從初學者到能夠拿出在業內像樣的成績,五年的投資是最起碼的。

就像開店做買賣一樣,頭幾年是不賺錢的,都是在回本。等到把租金裝修進貨推廣的成本收回來個七七八八了,到了第三第四年纔開始盈利。

這中間的時間在經濟學上的術語叫做“投資回報期”。

而價值越大的東西,投資回報越大,投資回報期越長。

一個月回本,一年賺百萬,這種東西只存在於騙子的廣告詞裏。

現實是,一切投資想要獲得回報,就必須忍受長期低迴報的付出,直到拐點出現的那一天。

而在此之前,你的一切投資,一切努力,確實很難看到回報。

但這是正常的。不止對你如此,對所有人都如此。

現在的人,真的太着急了。

一畢業就想有好工作,一工作就想搞個大活兒,一做就想有回報。

總有人留言給我,記錄了自己生活兩周怎麼沒有一點發現,用了xx幾周怎沒有一點變化,寫了幾篇稿子被退是不是自己沒天賦。

但是事實上,看了幾本書,寫了幾篇稿子,做了幾周運動,你得不到任何結果纔是正常的。

就算你讀了幾十上百本書,寫了幾十上百篇稿子,做了一年運動,得不到任何結果也是正常的。

等等,再等等。

也許第三年的時候,你曾經寫過的某篇稿子就會成爲你引爆全網的跳板,也許某一次行業交流中,你想起曾經讀過的某本書,就成了你吸引到注意力的關鍵,也許到了大四你纔會知道,大一時候參加的某個比賽居然成了保研的重要加分項。

不要那麼着急。

找準你要的方向,至少把你的投資回報期拉長到五年。

不要着急要回報,也不要非得立刻完成什麼,從容的、穩定的積累,讓子彈再飛一會兒。

02


不要低估時間的力量

不要低估自己的力量

別人看上去比你跑得快,很可能只是人家比你跑得早。不要低估時間的力量,不要低估自己的力量。

結合上一條理解。

你以爲畢業後人家快速超車你是能力很強,不一定。

很有可能是因爲人家在大學的時候已經在這個領域默默付出了很多很多。

我身邊真的有非常非常多同齡人在我這個年紀做出了令人訝異的成績,而深入瞭解後就會知道,人家是在大學裏已經在做過很多相關的嘗試,把該得的教訓、該吃的苦都吃過了,嘗過了,這纔在畢業後可以全力以赴時迅速跑到前排。

就像感冒一樣,哪怕有感冒藥的助力,該流鼻涕咳嗽頭疼的流程還是得走一趟。

學舞蹈,你再有天賦家裏錢再多,壓腿下腰開胯摔跤的苦,一個不落都得吃;學數學,從公式理解到原理背記,到習題學習再到練習題練思維,一個都不能少;

工作,從新人瞭解行業開始,到熟悉崗位職能,到熟悉公司業務,到學習處理簡單問題,到學習處理複雜問題,到獨立解決問題帶項目,都是得親身體驗過才能往上走的。

所以,不要比較,不要等待,不要着急。

別人跑得早,你就多跑跑。這不是天賦差異,真的就是積累問題。

03


專注,反饋,調整,提高

是一切成長的底層邏輯

這條給我高亮,記下來,貼在書桌旁邊。

如果要給2020年的收穫排個榜單的話,這絕對是第一名。

這是一切一切一切成長的底層邏輯。

其他的一切教你學習的方法都是弟弟,這個是祖宗,就這種感覺。

具體來說:

01 專注行動

做事情的時候就一門心思把手頭的事情做好,不要再擔心別的或者想辦法找捷徑。

比如做題的時候,就乖乖合上書做,不要一邊翻書一邊做;比如做事的時候,就專心做手頭的事,不要想再去做個別的,再去同時玩個什麼東西。

不要擔心時長,不要擔心結果,哪怕只有十幾分鍾,也老老實實專注去做。

因爲只有你在認真做這件事,你才能如實地得到真實水平的反饋,纔是有意義的。

02 反饋思考

做的事情哪裏不對?反應出來是哪裏的問題?哪裏感到比較輕鬆可以少花精力上去?

而這個環節也正是一切練習、考試、測驗的核心目的之所在。

——找到“到底是哪裏出了問題?”

是原理沒有記住麼?是自己分神了?是精神太緊張?是完全沒了解過?是之前的認識太流於表面了?是【輸入-理解-輸出】之中哪一環的問題?

這一步真的太重要了。而太多太多太多人都不知道。

只有正確找到問題,才能正確解決問題。而不是虛空打靶,跟着別人的節奏走。

而反饋的效率,就取決於你剛剛專注的真誠度。

03 調整問題

反饋的問題根源是什麼?調整它。

比如在一場演講中,我覺得自己發揮得不好,具體哪裏不好呢?

首先,我明顯感到自己在表達的時候卡殼了。

表面上來看,這是因爲我沒記住;而沒記住的原因是那個地方太難記了,我也沒有修改稿件或者深度理解,硬背,所以一緊張就忘了。

而相應的調整問題方法是:

第一,下次遇到不懂的地方一定要詳細弄懂;

第二,儘量用自己熟悉的語言去輸出,而不是硬背。

這就是真誠的專注+真誠的反饋得到的調整結果。

而不真誠的反饋大概率會得出“我卡殼了,是因爲我太緊張,下次要放鬆一點”的結論。

那麼從成長的角度來說,這就是一次無效的行爲。

專注+反饋+調整,這條原則真的在2020年幫助我太多太多了,不論是知乎的爆款輸出還是公衆號從2000閱讀漲到6000+,還是一切學習行爲,都得益於此。

更重要的是,這讓我對生活充滿了實驗精神,對待失敗的態度也更從容了——

不過是一次測試,失敗了說明我確實還存在比較嚴重的問題,調整它就好了。

而只要是正確的調整,就必然會轉向好的方向。

這真的是成長的黃金法則。

再說一遍,寫下來,貼在書桌、電腦、本子首頁。

04


一定一定要有在廢墟上

繼續施工的能力和勇氣

沒有人可以提前一年預知未來會發生的事。

提前一個月都不行。

所以計畫這個東西會出現問題,會無法完美達成,太太太正常了。

計畫,只是你期待完成的事情,不是你必然可以完成的事情。

完成不了,就及時分析原因,並據此調整後續的計畫,推出2.0版本,爭取最大程度完成。

但是大多數人,其實都沒有能力去坦白麪對廢墟。

真的,面對眼瞅要壞的任務,一塌糊塗的成果,破爛稀碎的成績,看一眼都需要勇氣,更別說在這一堆“垃圾”上面繼續施工,在已經很失望的情況下鼓起勇氣繼續走下去。

我今年有過無數次想要放棄的時刻,也確實放棄了許多東西。雖然我已無法知道那些放棄讓我到底錯失了什麼,但是我實實在在感受到,那些讓我忍着噁心走下去,哪怕很爛也不要半途而廢的東西,最後帶來的驚喜是遠超預期的。

人生無處不是破爛,糟糕,絕望,挫敗,悔恨。這是常態。

這纔是常態。

所以我真的希望你知道,只要這件事是和你的主航道相符的,哪怕現在做得很爛,也千萬不要半途而廢。

完成它,真的,絕對絕對會給你帶來驚喜的。

05


一定一定一定要明白

你在做的事情是爲了什麼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我們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一定要明白,在做的事情是爲了什麼。

考試,爲何而考?

工作,爲何而工作?

求助,爲何而求助?

學習,爲何而學習?

真的要想一想。可以擺脫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不止是幫助你放棄很多不必要的追求,也是讓你知道該把精力放在那裏,該去做什麼。

我希望到了今年這個時候,我的讀者裏不要再有人說,我考試只是因爲學校要考,我工作只是爲了賺錢,我學習只是因爲學校規定。

如果真的是這樣,那麼在這些不得已之外,我希望你至少留有20%的空間給自己“明白爲何要做”的那部分事情。

比如爲了提升某個技能去做一些免費的工作,比如爲了完成某個目標而去學習某個方面。

這件事的意義在於,可以幫你抵擋外界很多噪音,也可以讓你在五年之後不會說出“我工作只是爲了賺錢,而我的生活只有工作。”

求你了,現在就做吧。

06


一定要和大腦對抗

和外界的噪音對抗

大概幾年前我參加培訓,學一門很貴的營銷課,老師開場就說,一切有價值的創意都是反直覺的。

哇,我當時就覺得,醍醐灌頂。這人真厲害(確實很厲害)。

爲什麼,因爲大腦是很懶的,而人們接收的信息其實是高度同一化的。也就是說,你瞬間想到的東西,別人也會想到。

那就沒價值了。

現代的社會是充滿着重覆和變形重覆的,這些重覆和迴音就會變成噪音,而噪音是一文不值的。

而如果你順從了這些下意識的觀點,這些噪音,那麼你就已然被吞噬,成爲觀點的復讀機。

比如,《奇葩說》裏某高考狀元反覆強調的“內卷”,看似慷慨激昂名校光環,實則老調重彈毫無新意;

比如,某些女權主義者高呼的所謂平等與權利,是否真的具備實際討論的價值,是否真的是對女性權益有推動意義的,盲從的你是否真的思考過背後的邏輯是否站得住腳;

比如,咪蒙、郭敬明、於正,是否真的十惡不赦過街老鼠每句話都是錯的。

你的觀點真的有價值麼?你所說的觀點真的是你的觀點麼?

你真的瞭解事情真相麼?還是隻是因爲噪音太多而下意識舉起了攥着石頭的手呢?

我今年幫不少被黑的明星說過話,也因此被不少人罵了。而我所做的,只是把他們在節目中被斷章取義拿出來黑的話,截全了,發到了網上。

很多人看到了都在評論區反饋,啊原來是這樣,我原本只是覺得大家都這樣說所以就跟風黑了,真對不起。

喏,大腦的把戲。

——大家說的大概是對的,而我好像也是這樣想的。

我自己今年也在評論區被不少人罵了,有幾次氣不過,就花了大精力去一條一條截圖跟對方對峙,問她爲什麼要這樣說我,我明明沒有。

對方看完之後都會說,啊,真對不起,我只是看了一些別人的評論,就下意識覺得你也是一樣的態度,所以對你說了不好的話。我去刪掉。

但這件事,不僅傷害了我,也降低了你的智商。

大腦是很懶的。懶到你無法想象。

你所下的判斷,想到的靈感,脫口而出的話,當下做的選擇,很多時候都不是你真正想做的,想說的,該說該做的。

但就因爲懶得要死的大腦,你被馴化成了一條鹹魚。

大腦時刻在試圖馴化人類,而你要做的就是對抗。

以上就是這篇文章的全部內容,希望對你有所啓發。

感謝。

Recent Posts

See All

不是智商,不是情商,不是人脈,不是天賦,而是一個人堅韌不拔的能力。 進化論的創始人達爾文就說過,生存下來的也許不是最强大的生物,也不是最聰明的生物,而是能夠適應環境變化的生物。 尼采,現代西方哲學最早的奠基人之一,曾說過一句格言——“凡殺不死我的,必將讓我更强大”。 這些學者先哲們所傳達的含義,都指向了一個與我們人生息息相關的因素——心理韌性。 那什麼是心理韌性呢? 「心理韌性」,就是從逆境、矛盾

有言道:小善善於行,大善善於心。人之初,性本善,小善者,人皆有之;然大善者,稀如璨星。 所謂真正的善良,是有邊界的、自帶鋒芒的、是理性的,是透徹思考何謂真正有利於對方的。 一、小善乃大惡 人際關係的基本要點是:要抱着愛心與人相處。但那不是盲目的愛,也不是溺愛。 上司和部下的關係也一樣。上司缺乏信念,只知迎合部下,不嚴格要求,看上去很有愛心結果卻是害了部下,這就叫小善。 有句話說“小善乃大惡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