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人生不是一場物質的盛宴,而是一場靈魂的修煉
真正塑造人格的並非天資和學歷,而是所經歷的挫折和苦難。人生的閃光點,無一不是在困境中錘鍊而成。正如稻盛和夫先生所說:越是磨難處,越是修心時。
苦難是人生最大的財富。
一切始於心,終於心!
88歲的稻盛和夫把自己一生的智慧,總結為一個字,那就是“心”。
人生都是由内心吸引而來,這是宇宙的法則。所以想要改變自己的命運,先改變自己的觀念,從“心”上下功夫。
500多年前,中國有“陽明心學”;400多年前,日本有“石門心學”。稻盛先生雖說是科學家出身的企業家,但他終生追究的問體也是心的問題。年輕時起,稻盛先生就意識到,比起科學技術,比起經營戰略等,人心才是最根本的问题。
在長期的企業經營中,稻盛和夫更是提出『提高心性,拓展經營』的口號,貫徹“以心為本”的方針。
稻盛和夫用他一生的實踐證明,只要憑着利他心、感恩心、謙卑心、積極心、强韌心,堅持貫徹正道,時刻培養美好心性,積極實踐,没有人不可以獲得自己想要的幸福。
稻盛和夫“敬天愛人”的心法哲學在全世界範圍内,影響與改變了一大批企業家。
馬雲特别佩服稻盛先生:我對稻盛先生一直很敬仰......很多事情是我最近一兩年才想清楚的,但是稻盛先生幾年前就已經想清楚了。
人生是一次靈魂的修煉!
稻盛和夫说:人生不是一場物質的盛宴,而是一次靈魂的修煉,使它在謝幕之時比開幕之初更為高尚。
不論你多麼富有,多麼有權勢,當生命結束之時,所有的一切都只能留在世界上,唯有靈魂跟著你走下一段旅程。
稻盛先生所竭力主張的“每日精進”,就是努力穿越靈魂、達至心靈深處的那個真我,對照這個真我,誠實地回顧過去,用以指導現在每一天的行動。
修煉心性,淨化心靈,可以從這五方面入手,悟透改變一生。
01、利他心
做人做事,動機至關重要。
稻盛和夫小時候是孩子王,有時,為了保護夥伴,稻盛和夫明知不行也要出面,被人打得趴下也不能躲著走。他那時就明白了一個道理:有私心的人,當不了孩子王。這也為後來稻盛開悟“利他之心”種下了種子。當後來稻盛和夫經過一系列身心磨煉,完全放下了創業之初所懷抱的個人動機,將京瓷的存在意義從“利己”轉變為“利他”時,稻盛和夫才能覺得自己成了真正意義上的企業家。
當你以利他之心為社會、為世人傾注力量時,自己的人性就能得到磨煉,幸福感和充實感就會降臨,人生也就有了更深的意義和更大的價值。稻盛和夫先生就是在這看似簡單的道理中,悟出了人生無數轉機的力量。
宇宙具有一種生生不息的意志和力量,這是一種“向善”的力量。利他之心符合“向善”的宇宙意志,因而將會協助企業家打開『智慧的寶庫』,讓大家享受靈光一現的驚喜。
稻盛和夫說:盡力抑制自身的慾望,以親切的關愛之心為他人盡力。這也可以說是上天賜予我們生命的重要意義。
真正的成事者,都是在成就他人中完成自我的展現與圓滿。
02、感恩心
感恩惜福,是做人的根本。缺少感恩心的人和不知感恩的人的精神是没有辦法得到成长的。
稻盛和夫說:人類生存於森羅萬象的大千世界當中,只有當我們對所有事物都懷有感恩之心時,我們才能够得到救贖。 感恩之心看似微不足道,其實卻擁有著强大的能量。常懷感恩之心的人,不僅會對周圍釋放善意,自身也會形成强大的能量磁場,吸引更多的人與資源來幫助自己。
對自然萬物感恩,對父母妻兒感恩,對朋友同事感恩,對苦难感恩,對當下擁有的一切感恩。感恩使我們的身心得到高度整合,並帶領我們走向天人合一的究竟之路。
越感恩,越富有。
03、謙虚心
老子《道德经》曰:上善若水。
水謙卑,盡往低處走,而無怨無悔,其胸懷所至,終可以成為溪,成為江河,成為海洋。
稻盛和夫常说:“唯有謙卑的領導者才能創造出一個合作的團隊,並引導其走向和諧、長遠的成功。”
一個成功的人到最後之所以沒落,常常是因為這個人總是自以為是、自大自滿,没有絲毫謙卑之心。稻盛和夫卻是因為能够保持一直以来的謙卑之心,不斷從周圍環境中汲取人生的智慧,才將企業經營得越來越出色。
萬物皆有靈,懷一顆謙卑心,以萬物為師,人生就能生出無窮無盡的力量。
04、積極心
你所想的,會成為你的命運。
人生要獲得一個光明的出路,就必須擁有積極心,凡事從積極角度出發,精神飽滿,應對各種挑戰。受妒忌、忌恨、憎惡等負面情緒支配的人,他的精神狀態就是一個負數,那麼最終他的人生也是一個負數。
相反,一個正直向上、抱有積極思維方式的人,就容易取得成功,度過美好的人生。
凡事都是來成就自己的,稻盛和夫一生都把困難當成提升自己的机会,他認为作為一個企業家,無論處於何種嚴峻的環境中,必不可缺的是對於未来堅信不疑的光明之心。
没有困難,就是解决困難的最好方法。這便是成事者所具備的精神品質與人生智慧。
05、强韌心
人生一世,得有堅韌不拔的精神。
想要成就某項事業,就必須具備不懼任何困難、果敢突進的强大意志,以及無論如何非達成目的不可的燃燒般的熱情。
念不至,事不成。稻盛和夫認為“内心不渴望的東西,不可能靠近自己”,强烈的信念至關重要。你要堅信你所做的一切一定會成功,並在長期的實踐中强化這種信念,直至它成為你生命的一部分。
稻盛和夫经常用「燃燒的鬥魂」來表達這層意思。他强調在激烈的商業競爭中,領導者需要具備領導者就必須擁有像角鬥士一樣的堅韌意志和好勝心,這樣才能率領團隊,取得一個個勝利!
持續的力量,才能讓平凡變為非凡。擁有一顆强韌心,還指“每日精進”,必須踏踏實實地去工作,在當下的生活中一步一個腳印地修行自己。
他說:“人哪裡需要遠離凡塵?工作場所就是修煉精神的最佳場所,工作本身就是一種修行。只要每天確實努力工作,培養崇高的人格,美好人生也將唾手可得。”
活在當下,心懷平和喜悅之心,與繁重的工作一起修行,這就是最好的人生態度。
心是一切的根源。
Recent Posts
See All讀了那麼多年聖賢書,我今天忽然開悟:原來古今中外所有的經典書籍講的全是同一個道理:做人必須先搞定自己,才能搞定別人。 比如《孫子兵法》裏說:“善戰者,先爲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 意思是,真正會打仗的人,都是先讓自己成為一個不可戰勝的人,然後耐心等待敵人露出破綻。也就是說:我我們必須練好內功,待機而動。不失誤即爲戰神,以不變應萬變,恆強。 比如《道德經》裡說:“知人者智,自知
不是智商,不是情商,不是人脈,不是天賦,而是一個人堅韌不拔的能力。 進化論的創始人達爾文就說過,生存下來的也許不是最强大的生物,也不是最聰明的生物,而是能夠適應環境變化的生物。 尼采,現代西方哲學最早的奠基人之一,曾說過一句格言——“凡殺不死我的,必將讓我更强大”。 這些學者先哲們所傳達的含義,都指向了一個與我們人生息息相關的因素——心理韌性。 那什麼是心理韌性呢? 「心理韌性」,就是從逆境、矛盾
有言道:小善善於行,大善善於心。人之初,性本善,小善者,人皆有之;然大善者,稀如璨星。 所謂真正的善良,是有邊界的、自帶鋒芒的、是理性的,是透徹思考何謂真正有利於對方的。 一、小善乃大惡 人際關係的基本要點是:要抱着愛心與人相處。但那不是盲目的愛,也不是溺愛。 上司和部下的關係也一樣。上司缺乏信念,只知迎合部下,不嚴格要求,看上去很有愛心結果卻是害了部下,這就叫小善。 有句話說“小善乃大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