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Writer's picture馬歆Cyndi

【稻盛和夫】什麼是真正的善良

Updated: Feb 15

有言道:小善善於行,大善善於心。人之初,性本善,小善者,人皆有之;然大善者,稀如璨星。 所謂真正的善良,是有邊界的、自帶鋒芒的、是理性的,是透徹思考何謂真正有利於對方的。

 

一、小善乃大惡

人際關係的基本要點是:要抱着愛心與人相處。但那不是盲目的愛,也不是溺愛。 上司和部下的關係也一樣。上司缺乏信念,只知迎合部下,不嚴格要求,看上去很有愛心結果卻是害了部下,這就叫小善。 有句話說“小善乃大惡”,意思是表面的愛會導致對方的不幸。 相反,抱有信念、對部下嚴格指導的上司,可能會令人感到不夠親切,但是從長遠來看卻能培養部下,促使其成長,這就是大善。 真正的愛,是指無論何事,都要認真想清楚是否確實有利於對方。 如果從小溺愛自己的孩子,任其放肆,那麼孩子成年後往往會成爲品行惡劣之人。這樣的例子很常見。由於喜歡孩子而對其嬌寵溺愛的小善,最後成了毒害孩子的大惡。 這正是“小善乃大惡”這句警語的含義,即小善之舉等同於大惡之行。

 

二、大善似無情

與之相對,還有一句俗話叫“大善似無情”。它的意思是,從表面上看,大善之舉往往讓人感覺薄情寡義。 日本人常說:“年輕時的苦難,出錢也要買。”“獅子把自己的孩子推下谷底,只養育能獨自爬上來的小獅子。” 在旁人看來,這樣的行爲可謂殘忍冷血,但其實是爲了促使孩子茁壯成長的“愛的鞭策”。這種看似冷酷無情的行爲,正是大善的體現。 前段時間,我看到專門支援發展中國家的政府開發援助機構(ODA)所登載的廣告,上面寫道: “我們致力於幫助貧窮國家的人民,但我們並不‘授人以魚’,而是‘授人以漁’。” 如果只是授人以魚,等魚吃完後,對方還是一無所有,只會使其養成不斷索取的習慣。 “授人以漁”則不同,它並非用食物解決飢餓的一時之計,而是教給對方生存手段的長遠之策。 這樣一來,即便再遭受飢餓,只要去江河湖海捕魚即可。幫助對方掌握生存的方法和技能,使其能夠獨立活下去。這樣的思維方式便是大善。 “授人以魚”“授人以財”這樣的行爲只是小善,最後只會使對方喪失獨立生存能力。 如今,不少慈善機構開始思考“如何提供真正意義上的援助”。所以,要真正做到善良,思考“什麼才是真正有利於對方的做法”——這一點非常之關鍵。

 

三、爲什麼善良要有鋒芒? 其實,“小善和大善”原本並非我的思維方式。在京瓷哲學中,我一直強調的是利他之心、溫良之心、體諒之心、純粹之心和美好之心。 在小學高年級時,我患上了當時可能致死的肺結核病,臥病在牀時,偶爾結緣的一本宗教書重塑了我的人生觀。 因此,對於事業,我勇敢挑戰;而在待人接物方面,我總是本着一顆溫良之心。 然而,在自主創業後,就不可避免地要訓斥員工,有時還不得不嚴厲批評員工。在某些情況下,還必須當場辭退員工。善待員工是我的理念,可公司一成立,我就不得不立即面對各式各樣的矛盾。 這甚至讓我懷疑“是不是自我意識在作祟”——自己成了企業家,於是以公司發展爲目的,對員工提出各種嚴酷要求,我是否違背了自己原來的人生觀?這是否是我邪惡本性的顯露? 面對這一系列“自我拷問”,我曾苦惱萬分。在從事經營活動時,不少企業家都會心生苦惱,於是摸索和尋求自己的精神支柱。 不少塾生之所以參加盛和塾,想必也是爲了獲得這種支柱。有的塾生可能會把我的話當作支撐其人生信念的一種寄託。 我曾經也是這樣,爲了找到寄託,嘗試過各種方法。 工作中,像“金剛護法”那樣繃着臉訓斥部下;生活中,宣揚利他、溫良、體諒等美德;這種類似“自我分裂”的矛盾,讓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陷入苦惱。在偶然得知IBM的公司宗旨後, 我才算是找到了化解矛盾的答案。 據說,IBM的宗旨之一是“珍視員工”事實也的確如此,IBM擁有大量高工齡員工,這在日本或許較爲常見,但美國的職場潛規則是“跳槽越多,身價越高”,所以說,IBM員工的平均工齡算是相當長的了。 在闡述IBM公司宗旨的文件中,有這樣一個寓言故事: 在某個北國湖畔,住着一位心地善良的老人。每年冬天,一羣野鴨都會飛來過冬。不知從何時起,那位善良的老人養成了給聚集在湖面的野鴨餵食的習慣。 野鴨們也漸漸變得親近老人,它們高高興興地吃着老人給的食物。 就這樣,過了一年又一年,每到冬季,老人都會給野鴨餵食,最後,野鴨們乾脆把老人提供的食物作爲過冬的糧食。 轉眼間,又一個冬季來臨,野鴨們照常飛來。像之前一樣,它們聚在湖邊,等着老人提供食物,可老人卻遲遲不出現。 一天又一天地過去,野鴨們每天都在湖邊等待,但老人始終沒有出現,因爲他已經去世了。 那一年,寒流來襲,湖面結冰。由於一味地等待老人,野鴨們忘了自己捕食,最後全都餓死了。 野鴨本是適應於嚴酷環境的動物,即使湖面結冰,也能自食其力地找到食物,從而生存下去。 IBM之所以強調“珍視員工”,正是本著“培養員工成爲頑強‘野鴨'”的宗旨。 這樣的“放養”方式,可能會讓人一下子無法接受,但我當時已經領悟到“這纔是對員工真正的愛”。 之後,我又看了不少書,當邂逅“小善乃大惡”這句箴言時,我茅塞頓開。 一邊心懷善待員工的溫良之心,一邊又如烈火般地斥責部下,這種“自相矛盾”的行爲,曾讓我煩惱不已:“自己的人格是不是不健全?” 可如果一味當“好好先生”、被員工牽着鼻子走,則早晚會危害到公司的發展。 公司裡並非全都是工作認真的好員工,也存在害群之馬,如果對其聽之任之,也是莫大的罪孽。 企業家如果缺乏直面衝突的勇氣,只會一味地討好員工,勢必會導致整個公司陷入不幸。在應該批評訓斥時,要毫不留情地批評訓斥,這才是大善。 通過這樣的自我教育,我化解了心中的矛盾,堅定了自己做事做人的信念。

 

四、如何磨鍊分清大善、小善的能力? 1、通邏輯,合倫理 英文中說"符合道理"(It makes sense),日文就叫"筋通"。 日語漢字“筋”的意思是“線”,就是基準。這是人在判斷事物時、使用一系列論據或者哲學時使用的一個詞,甚至可以說它是人的精神指標。 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各自判斷事物的基準,判斷基準應該能夠答覆“作爲人,何謂正確”這一命題,就是說要符合道德、倫理,符合原理原則。 判斷事情是否“符合道理”,不僅指邏輯上有無矛盾,而且要與做人的準則相對照,確認有無違背。 不是隨意在頭腦裏做輕率的判斷,而是回到做人最基本的原則,經深思熟慮之後,再進行判斷。 缺少“筋”,也就是缺少哲學的人,難以達成有價值的事業,因爲他的判斷基準中缺乏正確的原理原則;而擁有哲學的人可以成就許多事業,因爲哲學就是引導人們走向正確和成功的指南針。 內心的哲學指導我們做出正確的決策。 2、依據原理原則 無論何時何地,都要依據原理原則做出判斷,採取行動。 做判斷時,不可照搬習俗和慣例,因爲新情況使這些習俗和慣例失靈,照搬會讓你被動。 如能堅持依照原理原則做出判斷,那麼不管在何種情況下都不會困惑、不會迷失方向。 所謂依照原理原則,就是以社會的道德、倫理爲基準,把做人的準則正確地貫徹始終。 依據人間正道進行決斷,可超越時空,任何情況下都能被人接受。一個秉持正確判斷基準的人,即便闖入未知的世界也不會迷惑,不致驚慌失措。 真正的強者者之所以能夠開拓新世界,開闢新天地,不是因爲他們經驗豐富,也不是因爲他們知識豐富,而是因爲他們理解人之所以崇高的本質所在,因爲他們依據基本的原理原則做判斷。 3、克服負面因素的勇氣 勇氣是判斷事物時所必需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經營企業時,如果能基於原理原則,以“什麼纔是正確的”這一基準進行判斷,企業經營就能順利開展。 但是,由於各種各樣的牽制,我們在很多場合都無法運用“原理原則”,即“何謂正確”去判斷事物。 例如需要收購一塊土地以建設工廠時,有人會建議,“這一帶的風土人情就是這樣,需要準備禮物,需要給那個人面子”等。 這樣的話,我們就往往不會以“什麼才是正確的?什麼才是原理原則”爲基準進行經營判斷,而是試圖滿足對方的各種條件,儘可能不招惹麻煩,不起爭端,圓滑地向前推動,並認爲這樣做纔是真正的經營。 事實上,經營判斷必須是基於原理原則的、自己認爲正確的判斷才行。可是,有了這樣的基準就能做出判斷了嗎? 那就把事情想得太簡單了,因爲這裡面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條件出現。在這種時候,需要的就是勇氣,要用正確的方式貫徹正確的事情。 比如說:“不能做不講理的事情;不能欺負弱小。”此外,還需要依據原理原則來冷靜地對事物進行判斷。 這樣做,可能會給自己招來災難,或是受到某種威脅,或是遭到他人的責難,被人敵視,受人輕視或愚弄,還有可能在組織內部遭到排斥。 能夠接受這一切的人,纔是具備真正勇氣的人。只要以這樣的勇氣做出正確的判斷,就能非常簡單地推動事物順利前進。 相反,如果大量羅列那些負面因素,並由此得出結論的話,反而會讓事態複雜化,陷入無解的困境,這種情況經常會發生。這是領導者缺乏勇氣所導致的問題。 爲了做出“貫徹原理原則的出色判斷”,勇氣是必需的。沒有勇氣的人,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 心懷恐懼就無法做出正確判斷,希望大家將這一點銘刻在心。 4、真正的以利他之心做判斷 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利他呢?我教大家一個方法。 比如,當面對“買不買”“賣不賣”“是否該答應幫忙”等問題時,我們總是會瞬間做出判斷,這種判斷是我們本能做出的。 在判斷前,我們可以先深呼吸一下,把這“本能判斷”暫且擱一邊,然後念想:“等一下。 稻盛先生說過,要以利他之心做出判斷。我不能只想着自己是否能賺錢,還要考慮對方的利益得失。” 像這樣,在得出結論前設置一個“緩衝器”,在真正確信自己的想法能夠“利己悅人”後,才允許自己做出最終判斷。 如果不遵循這樣的判斷流程,而只依靠自己的瞬間直覺,往往會做出“一味利己”的判斷,從而可能損害對方的利益。 所以說,在“思考”這一過程中預設一個“理性的程序”,是非常重要的。 只要養成了這樣的思考習慣,即便是我們這些並未開悟的“凡夫俗子”,也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5、持續提升人格 提到讀書,想必在座的各位都不會把一本書讀了又讀。但縱觀世間德高望重之人,以及人生精彩紛呈之人,他們都有把一本書反覆翻爛的經歷。 其實,不管一個人多麼德高望重,倘若不堅持反省自身,便無法維持高境界的人格。 再說回咱們盛和塾的塾生,可能有不少人在學習,也有人像今天這樣參加學習研討會,還有人在閱讀相關書籍,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獲得醍醐灌頂的啓示,但這樣的啓示或感動只是一瞬,其並不意味着心性的真正提升。 要想真正提升心性,就必須持之以恆。 提升心性其實和“浮空”類似,提高心靈的境界,就如同從地面向上浮空。要想浮空,自然需要能量的維持。

譬如直升機浮空,靠的是螺旋槳的轉動;又譬如火箭升空,靠的是燃料的噴射,爲的都是與重力對抗。 同理,要想保持心靈的高境界,就必須堅持學習和反省。假如還想進一步提升人格,那就更要不斷學習。 近年來的一些事件,讓我更加明白了這個道理。 縱觀宗教界,一些人因爲年輕時發憤修行,擁有了驚人的卓越見識,從而被譽爲高僧或大師。但隨着年齡增長,其人格卻未能相應提升。 換言之,他們的確曾因爲努力修行而到達了極爲殊勝的開悟境界,從而擁有了較高層次的心靈和人格,但要保持這種境界,就必須堅持修行,否則就會立刻被“打回原形”,這是人的本性使然。 所以說,一個人的人格是否偉大,要看其當下的活法。 所以說,我們要堅持反省,反省是提升人格的原動力。

在我看來,心靈的問題必須如此對待,即通過孜孜不倦地反覆學習,從而逐漸糾正自身的錯誤,達到修身的目的。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