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精選文摘 | 你認為的高配正毀掉你的人生


什麼叫高配狀態?

我的定義是:“用一些聽起來很高大上的言論以及新興概念,來凸顯自己的身份與追求。”

例如區塊鏈,例如流量池,例如商業突破,例如各種主義等等。

這是一種偽高配,本質上是一種貼金行為,表面聽起來很炫酷,無論是實力,還是資源,都無法匹配。

我想起馬雲說過的兩句話。

第一句是:“什麼是偉大的事情?偉大的事情就是無數次平凡、重覆、單調、枯燥地做同一件事,就會做成偉大的事。”

第二句話是:“風口來了,豬都能飛;風口過去,摔死的,一定也是豬。”

這兩句話,樸實,不煽動,符合真相,符合現實。

人生也是這樣,所謂“高配”會告訴你:你會在30歲之前實現財務自由,你可以一夜暴富,這世界到處有機會。

而馬雲的話讓我們明白:

好的人生,要耐得住寂寞,要熬得住重覆與單調。找到對的方向,重覆,再重覆,人生繁盛由此而來。

01

正確邏輯下重覆可以產生奇蹟

2019年天猫雙十一成交額2684億,又是歷史紀錄。

11年前,2009年,這個活動最初開始做的時候,其實成交額只有五千萬。

它還險些胎死腹中。

逍遙子張勇說,最初做這個活動,是因為不行了:“我們没有辦法,只想活下去。”

於是,為了讓消費者記住淘寶,就聯合商家、品牌企業一起搞活動。

那時候,負責這個活動的,是淘寶市場部的一位主管。主管給張勇發郵件:“我們想搞一個活動,五折促銷,預算兩千萬。”

寥寥幾個字,張勇的回復更簡單:“OK。”

活動開搞那天,張勇去北京出差,正在和友人吃火鍋。在他眼裡,根本就没有把這個活動放在眼裡,開搞的時候,只是發短信問候了一下:“記得匯報進度啊。”

然後,就爆了,五千萬。

之後雙十一的邏輯没有變過,吸引更多商家,帶來更多折扣,吸引更多消費者參與。

11年來,他們一直在重復這個邏輯,一直不斷在執行這個策略。

一個正確的邏輯,一個好的策略,複雜的事情簡單地一件一件做,簡單的事情重復地認真做。


11年後,2684億,人類商業史上的巨大奇蹟,誕生了。

你看著這耀眼的數字,會驚嘆,會嘆為觀止,但你别忘了,最初,這只是一顆小火苗。而人們做的,只是不斷添柴,再添柴,於是,星星之火,終於燎原。



這就是重復的力量。



02

重復的力量是常識的力量

這個社會,長期發展過程中,越來越多人劍走偏鋒,越來越多人幻想一夜暴富,越來越多人創造出一些新概念,玩資本遊戲,又一夜之間虧得底褲都不剩。


2019年初,張小龍在廣州作了關於微信的演講。



有網友梳理了張小龍長達4個小時演講中提及的一些詞语,都是些普通的,關於如何做好一個產品的概念,最近新興的詞語,一個都没有:



例如:



思維模型:0次

底層邏輯:0次

商業模式:0次

認知升級:0次

流量池:0次

區塊鏈:0次

復盤:0次

……

微信的成功,代表常識的力量。

相信用心良苦一定會被感知,相信好好細心打磨一個好產品,就一定會收獲眾多用户,相信付出會有回報,多付出會有多回報。


與之相反,那些在過去幾年大談特談區塊鏈、比特幣的人,在一窩蜂砸錢炒作之後,落得一地雞毛。

張小龍在做什麼呢?



張小龍一直在堅守自己對於產品的認知:“好的產品,是用完即走的。”

他把用戶當人,不黏住用戶,不去用產品拖死用戶,讓產品只是作為一個工具,安安靜靜地陪伴在用戶身邊。

他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圍繞這個核心來的。一切改變,在不斷重復這個理念。

連岳說:“張小龍的演講非常有價值,他讓人回歸常態,回歸常識,做一個正常人,做一件正常事,認真工作,不套路别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憑這些人人可以理解的公共良俗,就可以開創一番事業。”

是的,不要套路,認真工作,用心付出,會成功的。

03

重復的力量是習慣的力量

投資大師芒格對自己的要求是:“每天早上起來,一定要比睡覺前,聰明一點點。”

每天聰明一點點,日積月累,你和别人的差距,會如同巨大的地表裂縫一般大。

來看看本杰明·富蘭克林的故事。

他是科學家,發明了避雷針,是作家與思想家,參與起草了美國《獨立宣言》,也是畫家與哲學家。

他是公認的偉人。


這麼一名偉大的人,怎麼培養出來的呢?



說起來,其實很簡單,如果你看過他的自傳,你會發現,他終此一生,一直在重復一件事:自我教育。

怎麼做呢?

富蘭克林認為,成功取決於好習慣,他為自己例舉了必須要培養的幾項好習慣,包括有:節制、寡言、秩序、果斷、節儉、勤奮、勤墾、公正、適度、清潔、鎮靜、貞潔、謙遜。

他做了一個本子,每天記錄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習慣。

如果做到了,就給自己打勾;如果没有做到,就打叉。

他不斷地告訴自己:“我能做到。”

異乎常人的刻意訓練,異乎常人的毅力堅持。



其實老實說,這些事情也並不難,你今天有没有多花錢,有没有剁手,如果那一瞬間克制住了,你也能收獲到這些好習慣。只是在這些小事中,你任性了,富蘭克林克制了。


一點一滴,重復,再重復,變成習慣後,習慣塑造你,富蘭克林就是這樣成功的。

天下大事,必作於细;天下難事,必作於易。

所有的偉大,拆解下來,都是一點一滴地修正;所有更好的自己,拆解下來,都是由之前的自己,一點一點變換而成。

不要以為事情有多難,或者感慨一聲人間不值得。

每天堅持早起,你就在一點一點地變好。

04

重復的力量是心理暗示的力量

美國心理學家博恩·崔西有一句話:“潛意識可以產生三萬倍的力量。”




潛意識是什麼呢?是你意識不到的地方,是信仰之根基所在的領域。


激發潛意識最好的辦法,是心理暗示。


拳王阿里大家都知道,從2歲開始拳擊,一直打到死。他告訴眾人他成功的秘訣,第一是每一拳打出去,都要更有力;第二是相信自己是最棒的。

他也是這麼做的。

在訓練時,不管用任何訓練方法,任何理念,他都告訴自己,一定要做到一點:“每一拳打出去,都要更有力。”

在比賽時,每次比賽之前,他都會對著鏡頭大喊:“我是最棒的,我是不可戰勝的,我是冠軍。”

他的成績,也證明了這一點。


這是我想要表達的主題:

给自己正向的反饋,例如“我是最棒的”、例如“我不會失敗”、例如“我一定會成功”,久而久之,每天一點點的正向反饋,會塑造你的。

心理学家赫洛克做過一個實驗。

他找了試驗人員,分為4组,在4種不同誘因的前提下完成任務。

第一組为表揚組,每次工作后给予肯定和表扬;

第二組为训斥組,每次工作后都被训斥;

第三組为被忽视組,不予评价,不给表扬,也不批评;

第四組为控制組,让他們前三组隔离。

最终的结果是,控制組表现最劣,其次是被忽视組,接着是被训斥組,最好的,是被表扬組。

结果呈現符合結論:持續不斷地重復给自己正向反饋,你的人生會由此慢慢變好。

你也可以做到,你也可以每天做一件小事,重做,例如早起,例如堅持閱讀,給自己正向的反饋,你的生活,真的會因此而改變。

05

重復的力量是專注的力量

心理学家格拉德威尔做过广泛范围的调查研究,他想知道,那些所谓的天才,例如古典音乐家、冰球运动员他們究竟是如何變成這样成功之人的。

他发现,练习,尤其是刻意地重復性练习,对于成功掌握一门技能來说,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10年内,每周练习20小时,大概每天3小时。加起來,差不多一万个小时,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一个领域的顶尖天才。

瑞典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在柏林音乐学院也做过调查,学小提琴的都大约从5岁开始练习,起初每个人都是每周练习两三个小时,但从8岁起,那些最优秀的学生练习时间最长,9岁时每周6小时,12岁8小时,14岁时16小时,直到20岁时每周30多小时,共1万小时。

這就是著名的“一万小时定律”。

没有人可以輕易地成功,但成功也並非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它需要你的堅持、毅力、耐心、重復一次又一次動作,以此獲得一門技能,並把技术提高到世界級的水準。

重復,而得專注,心無旁騖,乃成其大,成其精。

06

我們並非在年復一年地變老而是日復一日地煥然一新


來講一个诗人的故事吧,她依靠重與专注,由一个普通人,成一个伟大的诗人。

19世纪,狄金森从二十五岁开始放弃所有社交,不外界联系。她发现绝大部分外界信息,于她,无意义。

她把自己封闭在房间里,每日写诗,写了三十年,写出了1775首诗歌。

她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诗:「We turn not older with years, but newer every day.」

這句英文诗翻成中文应该是:「我们并非在年復一年地變老,而是日復一日地焕然一新。」

重復,不代表过往,不代表旧。

我们无法一天改變世界,社会进步,不是一夜造就的,人生跃升,也不是一夜可成。

我们需要耐心,慢慢堆砌,慢慢改變,慢慢积累,慢慢塑造自己,慢慢成为更好的自己。

有人问胡适:“知识是无限的,而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如何用有限的生命,穷尽无限知识呢?”

胡适答:“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人生都是這樣,今天可能和昨天没有多大差别,不会天翻地覆,但你坚持改變,即使不会成为最优秀的别人,也会对自己有个交代。

“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



願你一寸一寸地攻城略地,一點一點地煥然一新。

Recent Posts

See All

讀了那麼多年聖賢書,我今天忽然開悟:原來古今中外所有的經典書籍講的全是同一個道理:做人必須先搞定自己,才能搞定別人。 比如《孫子兵法》裏說:“善戰者,先爲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 意思是,真正會打仗的人,都是先讓自己成為一個不可戰勝的人,然後耐心等待敵人露出破綻。也就是說:我我們必須練好內功,待機而動。不失誤即爲戰神,以不變應萬變,恆強。 比如《道德經》裡說:“知人者智,自知

不是智商,不是情商,不是人脈,不是天賦,而是一個人堅韌不拔的能力。 進化論的創始人達爾文就說過,生存下來的也許不是最强大的生物,也不是最聰明的生物,而是能夠適應環境變化的生物。 尼采,現代西方哲學最早的奠基人之一,曾說過一句格言——“凡殺不死我的,必將讓我更强大”。 這些學者先哲們所傳達的含義,都指向了一個與我們人生息息相關的因素——心理韌性。 那什麼是心理韌性呢? 「心理韌性」,就是從逆境、矛盾

有言道:小善善於行,大善善於心。人之初,性本善,小善者,人皆有之;然大善者,稀如璨星。 所謂真正的善良,是有邊界的、自帶鋒芒的、是理性的,是透徹思考何謂真正有利於對方的。 一、小善乃大惡 人際關係的基本要點是:要抱着愛心與人相處。但那不是盲目的愛,也不是溺愛。 上司和部下的關係也一樣。上司缺乏信念,只知迎合部下,不嚴格要求,看上去很有愛心結果卻是害了部下,這就叫小善。 有句話說“小善乃大惡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