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讀書》 梁漱溟先生講孔孟
薦 語
一部《論語》,中國人讀了幾千年。雖篇幅不大,語言亦不算艱澀,但是讀起來並不容易。儘管自古以來,解釋之作很多,但往往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難於抉擇。
梁漱溟先生將《論語》的精髓歸納為十四個態度,給了我們學習《論語》的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如果我們以這十四個態度為導向去重讀《論語》,將其歸類,那我们必將會有不一樣的感覺與收獲。
梁漱溟先生提出的十四個態度,讓我们更容易理解儒家思想。孔子的偉大,在於他為我们思考了幾乎所有人生苦惱和問題,給了我們盡量恰當的答案。而孔子對生活的態度,時至今日仍然具有現實意義,給人温暖的力量,指導我們走在正確的路上!所以真心推薦给大家,希望更多的人能因此獲益!
作 者 簡 介
梁漱溟
中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國學大師、愛國民主人士,主要研究人生問題和社會問題,現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國最後一位大儒家”之稱。
梁漱溟受泰州學派的影響,在中國發起過鄉村建設運動,並取得可以借鑒的經驗。一生著述碩果頗豐,存有《中國文化要義》、《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唯識述義》、《中國人》、《讀書與做人》與《人心與人生》等。
精 華 解 讀
以下内容為《梁漱溟先生講孔孟》一書精華解讀,供廣大書友們學習參考,歡迎分享,未經允許不可用作商業用途。
目 錄
引言
一、前記
二、孔子的態度
三、孟子
正 文
引言
我們講過有兩本關於孔夫子的書了,一本是旅美大學者倪培民先生所著《孔子,人能弘道》,另一本是鮑鵬山先生講的自己所著的《孔子如來》,今天這本則是被譽為“中國最後一位大儒”的梁漱溟先生,他的弟子根據先生的言論整理而成。我們有必要在每年的50本中,花三本書來講孔子嗎?
有!我們一位書友鄭杰在《孔子,人能弘道》的留言中寫到,他在十幾年前曾和4歲不到的妹妹參拜孔廟,小丫頭說了一句理解最到位的話:“孔子是天下最大最大的老師!”說得太棒了!儒學是我們的民族文化之本,孔孟精神是我們安身立命所在。
孔子的學說思想集中於《論語》,區區5000餘字,但年代久遠,意蘊無窮,一個表達往往有多種解釋,自己讀來,即使是古文學素養深厚者,恐怕也不得要領。所以我們大家在翻開《論語》時,也常常覺得無處下嘴。
梁漱溟先生圍繞《論語》中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將儒家思想解釋為十三個方面:仁、樂、訥言敏行、看自己、看當下、反宗教、毋意必固我,非功利、非刑罰、禮樂、孝弟、不遷怒不貳過、天命,逐一講解,給人耳目一新之感。
同時,還結合中國現時的思想及西方思想,談了新時期對儒家思想的再審視、再理解。大家之筆,盡是神來之處,寥寥十萬字把一個“儒”字解釋得淋漓盡致,讀來不禁為之拍案!
一、前記
在講孔子的態度之前,梁漱溟先生先從命名、範圍、取材、方法和孔家思想之來歷五個方面來講原因。
命名:梁漱溟先生認為生活亦學問,我們不能離開生活而空談學問,所以《孔學史》較妥當,但因在教室講學,所以就用“孔家思想史”及“孔家哲學史”。
範圍:梁簌溟先生認為研究孔家思想者多如過江之鯽,只有見解獨特的代表人物,可講。其他的不另提。
取材:中國書籍浩如烟海,關於孔家的也多不可勝數,然則多爭議。如果我们要研究孔家思想,當然應選爭論較少的書籍。而《論語》則是關於孔家思想爭論較少的書。而且宋明之後,書籍大都可信,多可取材。
方法:若要講孔家思想,最重要的是要有極好的方法,就是要把觀念或理論的東西用事實去驗証出來。就像王陽明先生差不多完全是在生活上講自己的觀點,這樣許多問題就能解決了,講孔家思想也可以用這個方法。
孔家思想之來歷:關於孔子的思想有很多爭論,以清代著名學者章實斋為代表一方認為孔子是述而不作的,他的思想來自“堯舜禹湯文武至周公而集大成”;以康有為代表的一方則認為孔子的思想從前無所根據,乃孔子獨倡的。也許將二者結合起來更為合理。
二、孔子的態度
根據前文提到的材料或方法,我們現在第一要注意的是孔子的學問究竟是什麼東西呢?《論語》有記載,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我們由此知道,從孔子幼年到老年,無論不惑、知天命等都是在說他的生活,他所謂的學問就是他的生活。如果我們徹底了解孔子的生活,那麼就很容易了解孔子思想的精髓了。而有人把董仲舒等人發展而成的“三綱五常”認為是孔子的主張,並加以批判,實是荒謬!
翻開《論語》,看到孔子並没有講許多理論,只是要别人去做事情。但我們可以從孔子的弟子去証實孔子的生活,也可以把《論語》零碎的東西,規劃整體。這樣我們可以找到孔子對待生活的十四個重要態度。掌握了這十四個態度,基本上也就學到了《論語》的精髓。
一謂“仁”
仁是孔子最重要的觀念。梁漱溟先生認為,仁就是人原本的心,並以敏銳直覺流露於外。這種直覺,表示好惡,在當下給我們方向,所以,見到花就想接近,見到糞就避之不及。仁者的生活,就是人原來的生活,聽憑當下的直覺,不是學習理智,努力習慣的矯揉造作的生活。
孔子講仁,分為問仁、親近仁人、仁極容易做、仁極難做、違仁、不仁六項。仁是真正生命的直覺,生命自己最合適的理,在不同的情境下,可以表現為慈愛、柔嫩、真摯、敦厚、慎重等各種形式。
要使生命恰合乎自己生命之理,並不是難事,所以,孔子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可反過來說,要恰恰好,又實在很難。離了一絲一毫都算離了軌則,就成了違仁。而我們人的心,有不走原來天然路的可能。當我們見到一個可憐的人,心在當下,直覺想帮助他,這是自然的。但是習慣和理智,讓你有防備心,助人念頭擱置下來,仁心就被牽制。更有甚者,心著在别物上,根本看不見當下,這就是不自然的了,即真正的不仁。
我們的生活之亂,就在於追著心念走。心原是自然的,現在變成勉强的,到後來勉强反成自然,想要恢復最初安和泰然的樣子,反倒成了難能之事。
二謂“樂”
樂是孔子最昭著的態度。樂的態度在人的心境是安和自在。人們到達樂,通常有兩個途徑,一是向外面去找,不斷滿足欲求;一是取消欲求,從根本上取消問題。這兩條路都是有所依待的,孔子走的是無所依待之路,他認為,所謂的問題,可以不成問題。真正的樂者,是生機的活潑,即生機暢達,生機暢達具有兩條件,一是調和,一是新波瀾。普通人從賭博、看戲中求新,追求快樂。而儒家的生活,不需要去找樂子。樂在心上,人不要去找,放下找的时候便是樂。只有這樣,人才可以每時每刻感受到快樂。
孔子所言的四達德之一“仁者不憂”,仁者的生命是自己湧現出來的,不用外面去撥動。孔子誇讚顏回,說顏回最大的能力就是開心。哪怕是住在簡陋的小屋子裡,吃淡飯, 喝涼水,别人都受不了這種貧苦,顏回卻仍然不改變向道的樂趣。這些話是讚顏回生活的快樂,可知樂在孔學中的重要性。
梁先生認為樂有三種,一是與苦對應的樂;二是依賴於環境的樂;三是無條件的樂。而孔子的樂就是無條件的樂,無論貧富貴賤,一樣開心。
三謂“訥言敏行”
孔子在做事方面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態度就是訥言敏行,也就是少說多做。孔子認為多言,“恐人陷於不仁”,所謂不仁者,就是對於許多事不覺得不安,此種狀況成為習慣就陷入了不仁。仁者是羞於說好聽的話,漫罵的話,不但說出來他覺得不安,就連聽此種話都覺不安。說出來,他並不覺得不安,實在是直覺麻痺,其心己死了。
還有一個意思就是恐怕有人把好聽的話放在觀念上,而實際上並不這樣。孔子要人看自己,看當下。因為我們看高遠時,看生活時,看好行為時,而自己的行為卻未到。《論語》中有一句話“君子耻其言,而過其行”,也就是說的比做的多,這是讓君子很羞耻的一件事。所以孔子經常講一句話叫“巧言令色鮮矣仁”,如果一個人講話表情特别得諂媚,特别豐富,辭令特别華麗的,這種人能够達到仁的境界的不多。
而“力行近乎仁”一個人只要埋頭苦幹就接近仁的狀態了。這個世界從不會辜負一個默默努力的人,所以好好做一個訥言敏行的人吧!
四謂“看自己”
什麼叫做“看自己”呢?孔子曾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為己就是為了我自己的興趣或滿足一個好奇心所學,為人則是存了利益目的所學。可見這裡的為己是不自私,而為人则則是自私。為己就是我已忘形,不求利益;而為人則所行的是手段,而目的並不單純。又說“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就是君子有任何問題都在自身找原因,小人有什麼問題都在别人身上找原因,而不是去看自己。
子貢總给孔子提供批評案例:子貢喜歡評論别人,叫“子貢方人”。這事被孔子知道了以後,孔子評論了一句話,叫“夫我則不暇”,就是:至於我呀,就没這功夫去評論别人了。
我們平常在生活中,常常花大量的時間去評論别人,或我們無法掌控的事情,這只會增加我们的煩惱,浪費我們的時間。所以,我們大家還是努力地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這樣這個世界就會變得更美好!
五謂“看當下”
什麼是看當下呢?所謂當下即心,看當下就是心,在心那一個地方,盯住你的心。心是生活中的決定部分,可以說心與生活是不能分開的,而普通人的心卻總容易滑脱。孔子說:“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那一種嚴肅謹慎的樣子,都是描寫當時之心。就是當你出門的時候,你仿佛是要去見那些很重要的人一樣,時時刻刻保持你的心在這兒,不會心不在焉,一直注意對方的一言一行,所以心在當下即是仁。
看當下的態度,在一個方面即是心在生活中,同时在他方面,就是心不傾欹於外。也就是心在此,生活也在此。心情不在生活中,那便喪失了樂。由此看來,孔子的生活實在是極簡單的生活。心不傾欹於外,也就是其心無他。老實人與小孩的心真是無他,所以孔子的生活,看似高不可攀,其實只是小孩子和老實人的生活。如果你真能做到老實人和小孩的狀態,你就生活在了孔子這個乾乾淨淨看自己,看當下的狀態。
六謂“反宗教”
孔子是反宗教的,估計他老人家對他的儒教教宗的稱號也是不喜歡的。關於宗教孔子有兩句話:“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意思是你就别瞎琢磨鬼神、生死的事情了,宗教與看當下的態度是相反的。梁漱溟先生認為所有的宗教都是來自於人的情志不安,很多人心中覺得痛苦,就會去找宗教來求得安慰。這實際上是將自己的私心無限放大,這不是孔子所提倡的態度。
顏回在孔子七十一歲的時候死了,孔子哭得難過。旁邊的人勸他,說夫子你哭得有點過分了。孔子說為什麼不能為這樣的人哭呢?孔子真的是非常難過,後來顏回的父親對孔子說,我們家窮,没有棺槨,您能不能把您的馬車給賣了,給顏回做一副好棺槨。孔子這時候一邊哭一邊說,我要跟這些大夫們來交往,出們不能没車。出門没車,這是一個不合乎禮制的事。
所以你看孔子的分寸是非常明確的,雖然痛苦,但不做過分的事。他的這個痛苦是可以停止的,不會讓自己的生活,沉溺下去拔不出來的。
七謂“毋意必固我”
孔子毋意必固我的態度,其實也可以叫做“四毋”,孔子的學生說孔子有四件事是從來不做的,這四件事分别是毋意、毋必、毋固和毋我。
毋意,就是别瞎猜。
我们在生活中的很多煩惱其實都是自己想出來的,因為我們喜歡去推理、臆測,比如:他今天看我的眼神不對,是討厭我嗎?桌上的零錢不見了,是不是女兒拿去買漫畫了?大家想想,你是不是也曾被别人推理過呢?出現這種情況你會覺得委屈、難過吗?
孔子被困於陳蔡時,他的學生輪流做飯。輪到顏回做飯時,有學生告訴孔子說顏回偷吃,孔子不相信,於是就問子路,子路說顏回確實偷吃了,孔子就有點兒相信了。後來孔子把顏回叫過來,詢問顏回,顏回說是這麼回事,我煮飯時不小心把米粒掉在地上,髒了,我就把這些米撿起來吃了,所以今天的飯我就不吃了。
因為大家的臆測,品行優秀的顏回竟被誤認為是偷吃的人。在我們生活中存在著大量的臆測,在對我們自身造成困擾的同時,也困擾了他人。所以在事情没有定論之前,不要調動自己的情緒,調動情緒就意味著你離開了“看當下”的狀態。
毋必,就是没有什么事情是必須按固定的模式來做。
孔子說:“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他認為“言必信行必果”是一個非常低的修為,能做到這一點,也只能說這個人還算是不錯的小人。因為事情總是變化的,如果堅持用一個固定的套路去面對任何問題,效果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