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精選文摘》人生最應該改變的,永遠都是自己

Updated: Feb 15

讀了那麼多年聖賢書,我今天忽然開悟:原來古今中外所有的經典書籍講的全是同一個道理:做人必須先搞定自己,才能搞定別人。


比如《孫子兵法》裏說:“善戰者,先爲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


意思是,真正會打仗的人,都是先讓自己成為一個不可戰勝的人,然後耐心等待敵人露出破綻。也就是說:我我們必須練好內功,待機而動。不失誤即爲戰神,以不變應萬變,恆強。


比如《道德經》裡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意思是只有做到自知,並且戰勝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高手,才可以剷除世界上的一切困難。


《心經》開篇第一句:“觀自在菩薩。”


觀自在就是觀自己,自己徹底放下了執念就是自在,這時的自己就是菩薩。


《金剛經》的要義:“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意思就是當一個人放下了所有牽掛和執念,這時才能看到真實的世界,活在真相裡。


王陽明的心學說:“此心光明,夫復何求?”。


他從小就立志成爲聖賢,長大後為了能開悟,盯著看竹子慢慢生長,幾天幾夜不闔眼,差點暈倒,沒有成功……後來他才恍然大悟,人的眼睛不應該往外看,而是應該往內看,看自己的內心,很快就開悟了,這就是“龍場悟道”。


禪宗裡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明心就是見性是見到自己本來的真性,明本心,見不生不滅的本性。乃禪宗悟道之境界。


《六祖壇經》的思想精髓:“心平何須持戒,身正何須坐禪。”


如果能把心修好了,還需要持戒嗎?換句話說,即使你每天吃素,但是心性依然未開化,持戒又有什麼用?同樣的邏輯:如果你能把人做正了,就需要坐禪嗎?換句話說,即使你每天坐禪,但是行爲依然混亂,那坐禪又有什麼用?


《周易》的核心理念:“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其實就是告訴我們永遠都要靠自己,把自己搞好了,一切外物都來了。


當一個人只要學會了這兩個字:“內觀”,然後戰勝自己,就很容易破除內心的執念和障礙,成爲一個無敵的人。


一個人只要能把自己看清楚,就能把世界看清楚。搞懂自己,就能真正搞懂世界,很多時候我們看不清世界,就是因爲我們搞不清自己。


 


內觀,就是看清自己,然後改變自己,這是一個挺痛苦的過程,因爲需要直面自己的種種缺點,而且要一個個的去解決,這些問題都是切切實實的,需要一個個的去解決,然而很多人根本沒有這個耐心和修養,於是本能地逃避了。


這些人逃避之後,反而整天叫囂著去改變世界了……畢竟這件事挺容易的,嘴上說說就可以了。因此世界上有很多這樣的人,他們看起來志向遠大,每天都在叫嚷要改變世界,要去利他,成全衆生,卻從未想過要先改變自己,這就是最大的可悲。


他們對自己的問題視而不見,卻口口聲聲標榜自己遠大的“理想”,他們捨近求遠,信口開河,其實都是在自欺欺人。所謂的“改變世界”也好,“利他”也好,其實都只不過是一種逃避現實的藉口。



審視自己,審視他人,審視世界。當我們真正開始審視自己的時候,就會忘掉他人和世界,跟自己對話。如果一個人連審視自己的勇氣都沒有,那麼他審視的他人和世界,往往都是虛妄,慾望,和逃避。


我們每個人都有兩個眼睛/兩個耳朵/一張嘴/一隻鼻子,但是沒有一個器官是對著自己的,都是朝向別人,因此當我們遇到問題的時候,往往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別人的問題,是環境的問題。


人都是自以爲是的,總是對別人的事洞察入微,卻對真實的自己視而不見。



 


一個人開悟的標緻,就是讓這些器官朝向自己,把別人當成我們的鏡子,來映射自己的內心。我們發現別人有需要改變的地方,其實是自己某些方面做的不足。



凡事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這種人將一天比一天強大。凡事就先找別人的問題,這樣的人永遠不能進步,永遠都在抱怨別人。


這就人生人最大的執念,它讓我們不斷的起妄念,生是非、造諸業,這也是痛苦的根本。


如果你的內在一直在成長,那麼你終有一天會破土而出。


如果你總是期待外來的各種機會,那麼你只會被埋的更深。


最後,終於明白一個道理:改變世界,應該先先改變自己。


原來這才是人生成長的真正順序:改變自己,改變別人,改變世界。

如果我小時候就能明白這個道理,先從改變自己開始,讓自己通過學習和成長變得更強大,然後再努力地幫助別人成長,改變身邊的人,進而再去謀求改變世界,那麼我也不至於虛度了幾十年光陰。




人生分爲三個階段:


小時候,覺得自己長大一定能成爲大英雄,可以改變世界。



長大了,發現自己改變不了世界,整天只想著去改變別人。

現在終於明白一個道理:人生最應該改變的,其實是自己。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