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論語》樊登講論語:先進篇

接下來這句話是我們推薦大家讀書的時候最常用的一句話。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孔子說我曾經“終日不食”,一天到晚什麼也不吃,“嘗”在古文當中就是曾經。然后“终夜不寝”,一晚上睁着眼睛不睡觉,“以思”就思考这个大问题,思考宇宙、思考苍生这样的大问题。“无益”搞了半天啥也没想明白。“不如学也”,你不如找两本书来看一看就解决了。这个确实,孔子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这个道理。就是学和思是要配合在一起的。

但是你不能没有学去思。牛顿说,如果说我有点成就的话,我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如果你把牛顿的东西真的多读几遍的话,你会发现牛顿站在了太多人的肩膀上。我们都以为微积分是牛顿发明的,或者牛顿跟莱布尼兹同时发明的。实际上,从两千多年前,阿基米德就有了微积分的概念。然后一直到中间伽利略、开普勒、笛卡尔、费马这些人不断地在这个上面添砖加瓦,给牛顿铺垫好了特别多的工具。所以,牛顿到最后突破的那一刻,是使用了前人大量的工具作出最终的突破。这就是叫作“不如学也”。

牛顿之所以有这个突破的可能性,是因为那时候刚好赶上黑死病。然后他就回到了老家,把能够找到的数学书全部都看了一遍。牛顿那时候,全世界的数学反正也不多,还没有发现微积分,所以数学是有限的。他把能够找到的数学书全都读了一遍。然后在这个基础之上,才突破了这个微积分最难的那些关口,打造了一个完整的工具。

所以孔子讲,没事别一天到晚瞎琢磨,瞎琢磨得太多,会浪费特别多的精力,不如先多读书。王阳明年轻的时候听别人讲“格物致知”,学朱熹,然后就说咱们“格物”吧。王阳明跟一个朋友俩人一块儿对着竹子,格这个竹子,就是看这个竹子要看出理来。这个竹子当中的义理到底是什么?连着看了几天几夜,差点把命要了,就直接晕倒了。这营养不良跟不上,心脏病什么等等,就差点死了。后来王阳明说“格物”没用,说拿这个竹子看不出什么道理来,王阳明老老实实读书。当他读了大量的书以后,他才创立了心学。就是这个道理。

有个很有名的公案,一个女学生给杨绛先生写信,述说自己人生的烦恼,她觉得非常烦恼,看不惯这个社会,看不惯男人,看不惯一大堆……这样的信写过来。杨绛先生回信说,你的所有问题都在于烦恼太多,而读书太少。你不读书,我跟你讲道理都不知道从哪講。因為你的認知的差距太大,跟你說什麼事你都不知道,勸你都没法勸。所以最有效的辦法是趕緊先讀書,多讀點書以後,最後就會產生一個化學反應。



你看我們在賣書的时候,有很多人留言:“樊老师多卖点有用的書”。我說:“啥叫有用的书?”如何演讲?如何提高情商?然后如何谈判?他们认为这些是有用的书。你多卖点这种书,别老卖历史、哲学什么的。然后我就经常讲,历史这个玩意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你不知道它啥时候起作用,你就读就好了,读多了,有一天你会突然把它和一个哲学问题联系在一起。然后发现这历史上不就是这样吗? 而如果一个人脑子里面完全没有那些知识,没有那些历史、地理、政治、哲学这样的常识,老想通过一些工具手册告诉你,只要做好这三步,你就能够怎么怎么样,你就永远都在低水平地跟别人博弈。我们很多人喜欢读那些走捷径的书,都是教你怎么跟别人博弈的,你花了大量的力气跟别人博弈,并不能够给你带来太多的进步。因为层次没有提高,就在这个层次上今天我赢了一点,明天我输了一点,我改善点技术就能够变得更好,那它只是在同一个平面上让你优化。 但是读那些不知道起什么作用的知识,甚至读了一本小说,读了一本宗教的书,它可能会让你突然之间到达另外一个层面。到达另外一个层面以后,你会发现之前所纠结的那个事不再是个事了。解决一个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使得这个问题不再是一个问题,而不是真的解决它。这是特别有意思的一个观点。 你看传呼台的优化,怎么把一个传呼台干得更好?那些问题在今天毫无价值了,因为传呼台没有了,我们让它不再是一个问题了,这才是彻底地解决了问题。所以孔子告诉大家说别整天瞎琢磨,别一天到晚那么痛苦,像个哲学家一样这样沉思,有功夫多读书,读着读着可能就豁然开朗了。所以,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bottom of page